查看原文
其他

越不好好拍它,中国观众越想它

36氪 2022-05-19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Vista看天下 Author 贾小凡 叶橙子

请国产剧为亲情留条活路吧。
作者 | 贾小凡  叶橙子来源 | Vista看天下(ID: vistaweek)

封面 | 《以家人之名》微博

这两天一直挂在热搜上的《以家人之名》,虽然才播了十几集,但已经被不少网友盖章了“高开低走”的结局。

因为被大家看好的亲情戏部分,已经被伪骨科式的爱情戏份取代了大半。

这样的落差让不少网友第一次意识到,在偶像剧里“捡”家庭剧看的自己,原来这么想念“戳人的亲情”。



“为什么不能好好拍亲情,总要拍爱情?”

《以家人之名》这部剧第一次喜提热搜,是凭着一段20分钟的预告片,浓墨重彩地铺垫了一个神奇的家庭组合:

两个单亲爸爸,各带着一个女儿一个儿子,还另外收养了一位小男孩,“一家”五口人搭伙过日子,三个孩子从小一个屋檐下长大。

它最初的噱头,便是谭松韵饰演的女主李尖尖,有“两个爸爸,两个哥哥”。

预告片中对亲人相处部分的刻画可圈可点,瞬间引爆了网友们莫大的热情。

最前几集的内容,倒也印证了大家的期待,给“终于有部家庭剧”的热情添了一把火。

比如难得地抠了主角的微情绪

三个孩子一起看电视,被收养的贺子秋还比较怯懦,独自坐在一旁,西瓜也不敢吃。


心大单纯的尖尖察觉不到子秋的胆怯,面对过抑郁的母亲、心思敏感过早成熟的凌霄则会主动照顾他。


长大后一些自然又有趣的细节,更是让网友们更是开始畅想“高中生版家有儿女”的快乐。

贺子秋拿着长棍捣捣天花板,叫楼上的凌霄起床吃饭。


急着上厕所时直接揣上凌霄家的钥匙,敢在对方刷牙时进去。


一切都看起来那么顺理成章。

直到没过多久大家就发现,最感兴趣的部分,只在最开始的五六集里,刮台风一般地快速带过。


以上列出的部分,已然是“家庭剧”环节的最突出的部分亮点。

倘若你看完这些片段,还想要去正片里看更多、更多。那抱歉,没多少了。

因为剩下的,大多在为片尾曲这“兄妹终成情侣”的一幕铺垫。


剧情直接跳了九年、出国的两个哥哥突然回来,对妹妹开启土味情话攻击,而且都表示“想当你男朋友”。

没错,是零几年那会十分流行的“伪骨科”梗,异父异母的哥哥一直暗恋妹妹,最后终成眷属。

看到这一走向,纵然是爱嗑“帅哥美女甜甜恋爱”的网友们,一时也无法下嘴。

这倒是应了墨菲定律、怕啥来啥。两天之前,大家还在祈祷千万别发展成爱情剧。


可一转眼,大哥在偷亲睡着的妹妹,小哥已经直球告白了。

更要命的是,居然连“我的闺蜜喜欢上我的哥哥和未来老公”如此狗血的剧情都已经安排上了。

剧情前后风格对比的差异,让不少人忍不住吐槽——

“亲情治愈向不香吗?”


虽然这个走向没什么好指责的,毕竟或许剧本从一开始就是爱情主线。

青春爱情剧扎堆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大家见怪不怪。

只是,《以家人之名》凭借几个出色片段,差点证明自己有拍家庭剧的潜力。

结果发现只是在都市爱情剧里,让家庭剧短暂地诈尸了一下,让人更为惋惜。

via @十两欢


家庭难拍,因为它真的很“碎”

细究下来,网友们惋惜,也并非是觉得家庭剧题材一定比爱情剧“高贵”。

而是略微一回想,那些好看的国产家庭剧,部部都是“高龄老人”了。

《我爱我家》已经是近三十年前的作品,《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浪漫的事》《家有九凤》《金婚》……这些以普通中国人家庭生活为核心的老剧,最晚的也诞生十几年了。

《家有九凤》最绝的是,它只拍了26集
韩剧《请回答1988》在中国大火之后,年代家庭剧仿佛重获新生,国产剧也吹了几轮要拍中国版“1988”,可至今也没有一个能对标的。

眼看最近又一次希望破灭了,观众就这么在对家庭剧的渴望和失望中反复横跳。

或许会有年轻人不理解:家长里短婆婆妈妈谁还没经历过了,只有中老年人爱看吧?

可是也会有爱看家庭剧的人告诉你,它好看就好看在太自然了——

自然得让你觉得在背景音里开着它,独居的房间里都立刻有了人气儿。

就拿让年轻人也百看不厌的《父母爱情》来说吧。

我每次拿出来看都觉得特别有趣的一段,不是夫妻逗贫,也不是姑嫂大战。

而是一个简直普通得不像电视剧的场景:安杰和德华这对姑嫂,随随便便地坐在房顶上聊八卦。

“跟你说个事儿,张桂英死了……”
“是吗?!你咋知道的?”
“不就刚才听亚菲说的嘛……”
“亚菲咋知道的?”
“王副政委告诉她的!”
“王副政委,哪个王副政委?”
“你傻了吧?!张桂英她丈夫呗!”
“什么什么,王海洋他妈死了?!”
“……那你听成哪个张桂英了?!”


你也不知道编剧为什么不干脆一笔代过,交代一句“王海洋他妈死了”就得了。

可是这有一搭没一搭的东拉西扯,真的像极了每个家庭在饭桌上煞有介事议论他大舅妈和二大爷家又出了什么破事儿的样子。

当然,还有一件事很关键:

要不是配合着早已经在剧里建立起的人物形象——安杰的傲娇和对小姑子的“口嫌体正直”,德华的糊里糊涂又心直口快。

怕是也没人乐意花上两分钟看她俩在这儿掰扯家常。

人物的丰满立体,当然是中国家庭剧难拍的一大核心。

毕竟观众可能没亲身经历过爱情,却不太可能不懂一个家庭里的复杂关系,从来不只是意味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或者“原生家庭吸血鬼”,这些简易标签就能覆盖的。


《我爱我家》里这一家子,看上去每个形象都很典型,却又每个人都不扁平,把丰富的性格揉碎在了太多细节里。

爷爷傅明并不是只负责慈祥与唠叨的大家长,还要在老不正经的幽默时刻打两句官腔。

“让一个十八九岁的大姑娘在我眼前晃悠,我要万一……啊。我的晚节还要不要了?后人怎么评价我啊?我的追悼会还开不开嘛!”


身为典型中国已婚妇女的和平女士,则常年嘚吧嘚地把抱怨与吐槽挂在嘴边。

“我白天上班,赚得钱交给家里。回来还要伺候老的伺候小的,晚上还得陪贾志国睡觉。我就是贾志国一通房丫鬟,地位还不如保姆小张呢,小张还有工钱呢。”

的确是常见的任劳任怨,但绝对不可能是某些偶像剧所刻画的“逆来顺受”“思想迂腐”,以至于成为衬托孩子“独立自信”的反面教材。


家庭的矛盾与交流也用不上什么车祸重病来制造矛盾、再进一步升华亲情。

光是要不要给“本不富裕”的家庭添一台彼时最时髦的空调,就足够让这家人各怀鬼胎各显神通了。


由此也看得出来,耐人寻味的家庭剧,追求的根本不是情节的狗血和刺激。

谁能把鸡毛蒜皮都拍得鞭辟入里、一波三折,谁才是高明的。

就像《请回答1988》,虽然是韩剧,但里面宝拉和德善两姐妹的关系,却能做到让中国观众也觉得无比真实。

主要是在这对姐妹整天鸡飞狗跳的战争中,谁也不是什么绝对的“好人”,就像亲兄弟姐妹的打架从来都没有公正的判罚。

做姐姐的,聪明优秀,但也霸道骄傲;

做妹妹的,虽然老挨打,可是有一半都是自己“嘴欠”招惹来的。


打架,是她俩关系的最表层的真实。

更进一层,发生在姐姐为了考试搬到考试院去复习后。

妈妈让德善送螃蟹过去,德善一开始还不情不愿。

直到她一打开姐姐宿舍的门,看到房间又小又拥挤,桌子上还摆着没吃完的泡面。

同理心强又善良的德善一下就哇哇大哭了:

“姐姐,你就睡在这样的地方吗?怎么只吃泡面,为什么不买饭吃啊!”


一向不善流露感情的姐姐都愣住了,只好笨拙地安慰起了妹妹:

“没关系啊,别担心,我有钱买饭,只是没有时间吃罢了……”

这一层真实,是难得坦坦荡荡表达关心的东亚式含蓄:不管平时怎么打架,可打心里还是不忍心你过得那么辛苦。


是不是非常完美的感人升华?

但你以为从此姐妹二人就相亲相爱再也不干架了吗?

不,精华在于当晚回家后,德善后悔得恨不得杀了白天的自己:

“太丢人了,我今天怎么会在成宝拉面前哭成那样!我没法做人了!”

写到这一层,才是最让观众服气的——太多的亲人关系,一辈子都是这1%的柔软和情不自禁,和99%的死鸭子嘴硬在拧巴。


家长里短没有办法“热搜化”

回顾了这些千回百折的老剧后,大概不难理解为什么现在国产剧越来越不愿意,或者说不敢,涉足家庭了。

因为琐碎的真实才是最能让人体会到“家庭”之五味杂陈的精华。可是在以“热点”“噱头”为一部剧获得热度的主要方式的当下,少有高潮情节的家庭剧,无可避免地在传播度上矮了一头。

即便是还愿探讨原生家庭话题的《都挺好》《小欢喜》,它展现的也是一个接一个的激烈冲突:

老爹是个作精,妈妈控制欲爆棚,兄弟姐妹耍无赖的嘴脸……

这次的《以家人之名》其实也犯了“提炼词条”的毛病,主角团之外的家人配角,行为又膈应又没逻辑。

都想吐槽没关系,剧里给你找好关键词了——“讨厌你家女性三代”。


人们在这些观剧体验中记住的是愤怒和焦虑,却也容易只剩下愤怒和焦虑。

其实这可能也是一种必然:当代都市生活本就满是焦虑与困境,如此创作未尝不是一种对现实的映照。

并急于用一个个热搜向缺乏耐心的观众展示,看,这就是我们无可奈何的家庭生活。

但是,一个家庭中错综复杂的关系,怎么可能在几分钟的某个场景里就盖棺定论呢?

爱情的表达被简化为一句苏化少女心的情话、一记宠溺的壁咚或摸头杀,观众还能勉强被戳到。

可对亲情的诠释,从来不是“爸妈深夜背我去医院”就足以感化观众的。

《父母爱情》里夫妻拌嘴

所以回看那些经典老剧的家庭戏,你会发现它们根本没有办法简单地成为一个热搜词条。

《父母爱情》里,安杰和德华为了“能不能嚼了饭喂孩子”爆发的第一次大战,常看常新。

要用热搜的标准归纳,或许应该是:

#安杰德华吵架#
#德华不讲理#
#安杰瞧不起乡下人#


可是这些标签,在这对姑嫂处了一辈子的精彩程度面前实在太单薄了。

没文化的德华是不讲理,但也是因为她横冲直撞、虎了吧唧,率先用“教安杰给父母烧纸”这么一件事儿打破了隔阂;

资本家小姐确实一直觉得自己更清高一点,可是她的道德感又见不得“自己家人”被别人吆五喝六,总忍不住要出头。


如果一段唾沫星子横飞的吵架戏就是她俩的全部,那后面这个情节肯定难以理解——

当老家来的“穷亲戚”在他们家里指手画脚的时候,安杰和德华反而迅速穿在了同一条裤子里。

只有看过全部的剧情才能体会到,毫无血缘关系的两个人成为家庭成员,怎么可能每次矛盾都有鲜明的是非对错、锱铢必较?

就连百年一遇好男人江德福所谓的“劝架”,也不如说是和稀泥更合适。

姑嫂二人被迫在同一条船里晃荡,晃着晃着就配合出默契了。


如果习惯了以爽剧片段为单元去观看或创作国产剧,那无疑会让太多耐人寻味的家庭关系都被削去血肉。

19年前的老剧《空镜子》里,现在看来有一段剧情再适合上热搜不过:

陶虹扮演的妹妹,在婚礼上被丈夫要求少露一点,拿婚纱遮一遮胸前。

牛莉扮演的姐姐看不下去,替妹妹说话:婚纱就是要展示女性美,人家都是这么穿的。

争执中出现了一段很经典的对话:

“她是我的老婆。”
“你别忘了,她叫孙燕。”


不难想象,这段情节出现在如今的剧里,网上舆论很容易炸:

“姐姐太酷了!姐姐是真正的独立女性!”

“妹妹也太软弱了吧,一点自己的主见都没有吗?”

但只有看了全部才知道,这种片面的情绪完全偏离了当年国产剧难得试图探讨的复杂姐妹关系——

夹在丈夫和姐姐争执中间的妹妹,本来就是一个从小在美丽、大胆、独立的姐姐阴影下长大的平凡女孩。

这片来自最亲之人的阴影,让她不自知地羡慕、嫉妒和模仿姐姐的人生,也一步步把自己推进了没有自我的深渊。


剧情的走向不再赘述,重要的是,太多好的家庭剧已经向我们证明了一件事:

亲情、爱情、友情,以及一个人的变化,本就是岁月里注定紧紧交缠、难以割离的事物。

《请回答1988》结尾的抒情里,藏着几个不太显眼却非常重要的字眼:

“并不只是因为怀念年轻时候的自己,而是因为那里有爸爸的青春、妈妈的青春、朋友们的青春,和我所有爱着的青春。”


这几年的国产剧,却总是试图把它们切割开、区分得一干二净,仿佛是彼此独立的人生系统。

爱情剧用来满足甜宠幻想,家庭剧用来发泄对原生家庭的愤恨,友情……哦,好像存在感还不如家庭。

拍过《浪漫的事》《家有九凤》等经典家庭剧的导演杨亚洲曾说:“别人拍的是生活中少见而屏幕上多见的故事,我们拍的却是生活中多见而屏幕上少见的故事。”

但20年过去了,这些令人五味杂陈的故事,却好像依然没能在愈发看重噱头、冲突与标签的屏幕上,寻找到多少空间。

来个“分享、点赞、在看”👇
我们离下一个国产亲情剧还有多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